|
轉錄自
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business/blog/3006301
2020年,Toyota擠下福斯,成全球汽車銷量最多的龍頭車廠。 (來源:Dreamstime)
撰文者:張方毓 編譯
商周頭條 2021.04.29
摘要
1. 各國車廠因晶片缺貨被迫暫時停產,Toyota 3月銷量逆勢成長3成創紀錄,2020年更睽違多年擠下福斯、成全球汽車銷量最多的龍頭車廠。
2. 10年前的311讓Toyota記取教訓,建立一個資料庫,詳實記錄供應鏈中65萬家公司、40萬個零組件的資訊,若零件短缺,會提早預警。
3. Toyota打破它自豪的「精實生產」哲學,備有足夠使用4個月的關鍵零組件。
全球鬧晶片荒,世界各國車廠不得不踩煞車、暫停工廠的製造工作。Suzuki 4月初表示,因為晶片短缺,他們停止2間汽車工廠的製造作業;克萊斯勒和飛雅特母公司Stellantis 3月底到4月中暫緩5間北美工廠的製造工作;福特暫時關閉密西根州的卡車工廠,通用汽車、Honda和Nissan也都被迫對製造喊停。
在這波車廠停產潮中,有一個例外:Toyota。3月,Toyota生產84萬3,393輛車,比去年同期成長32%;去年此時車廠因疫情爆發生產停擺,但今年其他車廠因晶片荒停產的慘況不遑多讓。
從去年8月開始,Toyota的產量就不斷破紀錄,進而幫助它擠下福斯(Volkswagen)、成為2020年銷量最多的汽車龍頭。3月,Toyota全球汽車銷量達98萬2,912輛,一個月就賣出近百萬輛,比去年同期大漲44%,更打破單月銷量紀錄。
Toyota如何做到?答案是10年前311地震和海嘯導致的大斷鏈。Toyota從中學到的教訓,不僅幫助它從疫情停產到快速恢復生產動能,更讓它安全躲過疫情餘波下的晶片危機。
311導致3個月大斷鏈,Toyota開發「救援系統」供應鏈資料庫
10年前,日本東北的海嘯破壞了瑞薩電子(Renesas Electronics)的工廠--瑞薩電子是車用晶片的主要供應商,工廠被毀讓瑞薩電子整整3個月無法生產,波及整個汽車產業,Toyota為此花了半年才重整態勢。
之後,Toyota仔細研究了自己的供應鏈,找出其中風險最高的零組件,並列出1,500個需要有替代品或是囤庫存的零件清單。
汽車產業是一個複雜的產業,一輛汽車需要3萬個零組件才能組裝完成。車廠平常直接對口的只有第一層和第二層供應商,由直接供應商再外包給其他公司的第三、第四層供應商,車廠就不太了解狀況,也因此難以控制風險。
Toyota從311學會的一件重要事就是要全盤了解並持續和各層級供應商溝通。3月,Toyota社長豐田章男提及晶片荒:「一些汽車廠苦苦掙扎,一些車廠則受傷不深。這證明一件事很重要:車廠、晶片製造商和依賴晶片的零件供應商之間應密切溝通。」
Toyota還建立一個名為「救援系統」的資料庫,裡頭詳細羅列供應鏈中65萬家公司、40萬個零組件的資訊,包括公司廠址在哪裡、各零組件由哪個公司提供給哪個公司,十分詳盡。例如,Toyota組裝一輛車所用的一顆大燈,或組裝過程中橡膠零件中用到的潤滑劑製造商是誰,都可以在資料庫中查到。藉由這個資料庫,Toyota得以發展零件短缺早期預警機制。
為了應對斷鏈風險,Toyota打破它自豪的「精實生產」(lean production)哲學。為了創造順暢的「工作流」,僅讓有價值的工作停留在生產線上,以前Toyota的生產線基本零庫存。但311之後,Toyota開始懂得「以備後患」,存貨加總起來的價值翻倍;2月時,Toyota表示他們有足夠4個月使用的關鍵零件,包括晶片,因此短期之內都不會停產。
消費者需求回升,受傷少的Toyota成最大贏家
10年之後,Toyota的救援系統「驗收」的時刻到了,目前看來成效不錯。之前,Honda和Nissan指出,3月期間他們將少賣25萬輛車。三菱日聯證券一份報告預估,因為晶片短缺,日本汽車產業將少生產50萬輛車,其中Toyota只佔「很小一部分」。
這幫助Toyota在競爭對手中站穩腳步,《彭博》指出,消費者手中滿滿現金,隨疫情趨緩,許多人買車意願高昂,尤其是中國和北美;車輛庫存充足、準備萬全的Toyota因此是受惠者。
不過,Toyota並非沒有挑戰。它雖然是供應鏈管理大師,但汽車產業正面臨「典範轉移」:從燃油車全面轉向電動車,Toyota在這波浪潮中稍顯落後。這是因為,日本政府和車廠已投注大筆資金在氫燃料混合動力技術上,他們不想輕易放棄這筆押注。
CNN報導,Toyota日前宣布投資8億美元在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工廠,要打造一款尚未命名的運動型休旅車。Toyota表示,這款車會是「電動車」,但沒有明說到底是純電動車或是混合動力車。
電動車能夠顛覆傳統汽車產業的一點是,電動車的零件更少、更容易組裝,相比之下供應鏈管理難度也比較低。雖然供應鏈風險管理不應隨產業複雜度高低而改變,作為供應鏈風險管理佼佼者的Toyota,正面臨新的「風險」選擇考驗。
參考來源:Bloomberg、Bloomberg(2)、CNN
核稿編輯:林易萱
|
|